分時電價(1):電力市場的“定盤星”,交易賺錢的“密碼本”
你以為電費是“一口價”?錯了!
山東某鋁廠老板算過一筆賬:把熔爐加熱從晚高峰(17:00-22:00,電價1.2元/度)挪到中午光伏大發(fā)時段(11:00-14:00,電價0.3元/度),單這一項,一年就省出2000萬——這就是分時電價的魔力。
在電力交易里,分時電價不是“可有可無的細節(jié)”,而是整個市場的“定盤星”:它決定了電廠什么時候開機,售電公司怎么設計套餐,企業(yè)怎么省錢,甚至新能源能不能賣出去。今天就用大白話嘮透:分時電價到底有多重要?
一、沒有分時電價,電力市場就是“一本糊涂賬”
電力這東西特殊:發(fā)出來就得立刻用,沒法大規(guī)模存(儲能成本還太高)。這就意味著“用電高峰”(比如夏天晚上)和“用電低谷”(比如凌晨)的供需天差地別——
高峰時,大家都搶著用電,電廠得開最貴的機組(比如柴油發(fā)電機)才能補上缺口,電價理當貴;
低谷時,電用不完,光伏、風電可能“白送都沒人要”,電價理當便宜。
如果不管峰谷,都按“一口價”收費,后果很嚴重:
電廠懶得在高峰時多發(fā)電(反正價格一樣,沒必要費錢開機組),電網(wǎng)可能“拉閘限電”;
用戶也懶得調整用電時間(反正價格一樣,什么時候用都一樣),導致高峰更擠、低谷更空;
新能源更慘:中午光伏大發(fā)時沒人用電,只能“棄光”,白白浪費清潔能源。
分時電價的第一個核心價值:給電力“分時段定價”,讓價格反映真實供需。 就像早晚高峰的出租車加價、電影院的“早場優(yōu)惠”,本質是讓“稀缺的時段”更貴,“富余的時段”更便宜,倒逼供需平衡。
二、對交易主體來說,分時電價是“賺錢密碼本”
電力交易的核心是“低買高賣”,而分時電價就是這本“密碼本”的核心——
1. 發(fā)電企業(yè):靠分時電價“精打細算”
火電廠最懂分時電價:
低谷時(比如凌晨),煤電可以“少發(fā)電”(甚至停機),避免“發(fā)得越多虧得越多”;
高峰時(比如晚8點),果斷開足馬力,用更高的電價覆蓋燃料成本;
新能源更依賴分時:光伏電站靠“中午低價搶市場”,風電場靠“夜間低價找用戶”,不然電發(fā)出來也賣不掉。
舉個例子:甘肅某光伏電站,中午12點-2點的電價低至0.1元/度,但因為“量大管飽”,還是能吸引數(shù)據(jù)中心來“撿便宜”,全年多賺300萬。
2. 售電公司:靠分時電價“設計套餐”
售電公司的利潤來自“批發(fā)價”和“零售價”的差價,而分時電價是他們的“套路核心”:
給工廠推“峰谷套餐”:高峰1.5元/度,低谷0.3元/度,鼓勵工廠半夜生產(chǎn);
給商場推“平段套餐”:全天均價0.8元/度,適合用電時間固定的用戶;
甚至能“賭現(xiàn)貨”:預測明天中午電價會跌,就提前低價囤電,再賣給用戶賺差價。
廣東某售電公司就靠這招:去年夏天預測到“臺風天風電大發(fā),夜間電價會跌”,提前鎖定100萬千瓦時低谷電,第二天賣給需要夜間制冷的冷庫,一單賺了50萬。
3. 用電企業(yè):靠分時電價“省下真金白銀”
對用戶來說,分時電價是“省錢說明書”:
高耗能企業(yè)(電解鋁、鋼鐵):把生產(chǎn)挪到低谷,電費直接砍半。山東某鋼鐵廠靠這招,一年省出一個小目標;
商場、寫字樓:高峰時調低空調溫度,低谷時給冰蓄冷設備充電,電費降30%;
連普通家庭都能受益:半夜給電動車充電(谷時0.3元/度),比白天(峰時0.6元/度)省一半。
分時電價的第二個核心價值:給每個交易主體“指明方向”——什么時候該多買/多賣,什么時候該少買/少賣。沒有它,大家都是“閉著眼睛交易”。
三、對整個社會來說,分時電價是“能源轉型催化劑”
現(xiàn)在國家喊“雙碳目標”,要多用電少用煤,分時電價就是“隱形推手”:
1. 逼著新能源“賣得出去”
光伏中午出力最高,但以前“中午用電少”,只能白白浪費?,F(xiàn)在分時電價把“中午設為谷段”(比如0.2元/度),工廠、充電站就愿意“中午多用電”,光伏電有了去處。
2024年,全國靠分時電價多消納的光伏電,相當于少燒2000萬噸煤。
2. 推著儲能“賺得到錢”
儲能的核心是“低谷充電、高峰放電”,而分時電價的“峰谷價差”直接決定儲能能不能賺錢:
價差0.5元/度:儲能回本要10年,沒人愿意投;
價差1元/度:儲能回本只要5年,企業(yè)搶著上。
浙江某工業(yè)園區(qū)就靠這個:谷時0.3元/度充電,峰時1.3元/度放電,10MW儲能項目一年賺1200萬,成了“香餑餑”。
3. 幫著電網(wǎng)“扛住壓力”
夏天晚高峰,空調全開,電網(wǎng)負荷可能比平時翻倍。分時電價通過“高峰高價”(比如1.5元/度),逼著用戶少用電,相當于“用價格給電網(wǎng)減負”。
2024年迎峰度夏,江蘇靠分時電價讓晚高峰負荷降了8%,相當于少建2座百萬千瓦級火電廠,省下100億投資。
四、未來:分時電價會更“狠”,影響力會更大
電力市場化改革越深入,分時電價的“存在感”會越強:
(致敬為了推動產(chǎn)業(yè)進步,作出形象犧牲的技術大咖高主任)
時段更細:現(xiàn)在分“峰平谷”,未來可能分“每15分鐘一個價”(就像股票實時報價);
價差更大:尖峰電價可能漲到2元/度,深谷電價可能跌到0元(甚至負電價),逼著用戶“非調不可”;
更智能:家里的智能電表會自動提醒“現(xiàn)在電價低,趕緊開洗衣機”,工廠的AI系統(tǒng)會自動調整生產(chǎn)計劃。
總結:分時電價是電力市場的“靈魂”
沒有分時電價,電力交易就是“盲人摸象”——電廠不知道什么時候發(fā)電,用戶不知道什么時候用電,新能源不知道賣給誰。
它就像空氣:平時感覺不到,缺了才知道有多重要。對電力交易從業(yè)者來說,看懂分時電價,就抓住了市場的“命門”;對企業(yè)來說,用好分時電價,就找到了“降本密碼”。
下次再看電費單,別只盯著“總價”——看看峰谷時段的劃分,那里藏著真金白銀的機會。

責任編輯:葉雨田